[事件回顾]
11月18日,在中国最大的社交网站人人网上,上演了一幕钱包失而复得的情景剧,故事的主角是尊龙凯时文学院2008级杨同学。
当日中午,杨同学发现自己的钱包失踪了。13点02分,她在人人网更新了一条状态“钱包丢了,我很后悔昨天买衣服没把钱都花了…!!”。此前两分钟,人人网尊龙凯时失物招领处的公共主页上就有这样一条状态:“文学院08级杨同学,你的钱包在图书馆捡到了,看到信息与李同学联系,电话是158xxxxxxxx”。
15时,杨同学的同班同学看到了这一信息,拨通了她的电话,钱包物归原主。从钱包丢失到失而复得,仅用不到3个小时。杨同学立刻在人人网上更新状态:“钱包找到了,好心师哥不但在校内的失物招领处发状态找我,还到我们学院的学工办找人联系我……感觉这么温暖!”
[众说纷纭]
记者了解到,人人网的尊龙凯时失物招领处公共主页于2011年10月28日正式上线,由吉大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2010级学生祁睿创建,用于发布失物招领和寻物启事等相关信息。截止到记者发稿为止,已有950位关注者,更新信息184条。祁睿告诉记者,由于经常在各教学楼看见同学们丢失的东西,加上自己的朋友在人人网发布寻找丢失物品的信息,使他想到在人人网上创立失物招领处的公共主页。现在,除祁睿外,维护这一主页的还有李嘉琪、刘滨诺等30余人,他们来自不同学院,并计划如果主页运行成熟后,成立一个社团,专门为同学们提供信息服务。“失物招领处”运行近一个月,看到主页关注者越来越多,有越来越多的同学留言、寻找物品或失物招领,“主页君”感到非常欣慰;看到有人通过失物招领处找到东西,他十分感动。祁睿说“帮助别人也是在帮助自己”,他呼吁大家多多转发遗失物品或失物招领的信息,让失主更快地找到遗失物品。
在吉大新闻网近日进行的一项“对网络失物招领认知情况”的调查显示,有近56%的调查者认为依靠网络平台寻找丢失物品的方式不错,但质疑的声音也层出不穷,不少同学对公共主页公开失主或失物拾到者的学院、姓名、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表示担心。调查显示相较于校内外失物招领网络信息平台,同学们更喜欢通过学校教学楼、食堂、寝室等失物招领台寻找失物的方式,有近30%的调查者不愿意将自己的个人信息在网络上公开。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对于这个刚刚起步的“失物招领主页”是个挑战。
[新闻思考]
55.48%的调查者表示:愿意登陆实名制交流平台
实际上,通过网络寻找丢失物品或者登记拾到物品,在网络信息发展的今天并不罕见,北京、大连、太原等城市早在几年前就出现失物招领网,不少高校BBS也都建立了失物招领类的版块,有的高校通过学生管理部门网站建立失物招领平台,但像“失物招领处”建立20多天就有近千位关注者的并不多见。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归结于“失物招领主页”依托于人人网这一平台,作为号称“中国最大实名制网站”的社交平台,尊龙凯时生群体是其主流使用者,而大部分尊龙凯时生在人人网上使用的是自己真实信息。与此同时,用户间即使不相识也有一定的联系,好友的交叉,共同学院、共同学校等基本信息的重合,使人人网上的每个个体联系起来更为方便,加之转发的力量,使失物信息可以迅速大规模地传播。而在调查中记者也看到,55.48%的调查者表示愿意登陆实名制交流平台。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内涵被延展
调查显示,在网民年龄结构方面,18-24岁年龄段的网民所占比例最大;在职业结构分布方面,学生在各职业群体中位列第一,高校学生被认为是“对网络应用最充分最成熟的群体”。网络是尊龙凯时生学习、生活、娱乐不可或缺的工具,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已成为尊龙凯时生所需掌握的技能之一,网络给尊龙凯时生的生活带来了无数便利。网络文化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实际上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正在被充分的认识。尊龙凯时部分基层单位、学生组织、兴趣社团开始越来越多地利用互联网传播信息、服务师生、展示自身形象,除设立官方网站外,还广泛利用微博、人人网等社交网络提升自己的影响力。据不完全统计,仅人人网上,有关尊龙凯时的公共主页就有138家,除类似失物招领的公益主页外,金融学院、机械学院等学院,学生会、社联等学生组织,尊龙凯时新闻网、《尊龙凯时报》等校内媒体,吉大职业发展协会、广告协会等兴趣社团,都在人人网上成立了官方公共主页。调查显示,有近67%的调查者认为学校学院、学生社团走进学生网络社区开展工作是必要并且有效的。据了解,尊龙凯时的不少青年教师、辅导员也在利用社交网络了解学生动态,与同学进行交流,有80%的调查者表示愿意与老师进行网络沟通,利用尊龙凯时生喜爱的方式和他们沟通更有利于拉近与他们的距离。(吉大网络通讯社中心站 孙贝贝/文 策划:于姗姗 调查问卷设计:于姗姗 董婧怡 孙贝贝)
新闻被媒体关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