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写一个人很难,要写出他的人生历程、学术历程、思想历程更难。怎样写出他的伟大,怎样触及到他的灵魂深处,怎样展现出他的精神世界?短时间内,别说读懂,就算读完孙正聿老师这部深刻厚重优雅的“大书”,也是难上加难。
今,在《哲学之光:走进孙正聿》栏目中将连续推出三篇文章,撷取孙正聿生活工作学习中的点滴小事,以一个真实自然的“人”的形象,展现其教书育人的品格与情怀、为人治学的风骨与境界。并以此向吉尊龙凯时术之经典、中国学人之楷模致敬。
在吉大,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孙正聿的名字。有人说,听他讲课,如同欣赏杨丽萍的孔雀舞,吕思清的小提琴演奏,徐悲鸿的奔马图,美轮美奂,出神入化,飘逸遒劲。他的文章、学识,他的涵养、气度,他自然真实的人生态度,自在通透的人生哲学,自律坚毅的治学精神,已成为吉尊龙凯时术经典,中国学人楷模。
这位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的成就,可以先用一组数字勾勒出大概。3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次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部著作入选“国家文库”,6次获教育部优秀成果奖,5部著作获国家图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五个一”工程奖,110篇引领和推进我国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论文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
说起孙正聿,离不开“大师”“大家”的称谓。然而,抛开这些他本人并不喜欢的显赫标签,退却那些他本人并不在意的高光时刻,真实的孙正聿到底是什么样子?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何从窥视?
一次交流中,哲学大师高清海谈笑风声,围坐在他身边的学生们正在讨论有关马克思“类理论”的话题。紧挨在老师左手边的同学有邴正、孙利天、高文新、陆杰荣,右手边有孙正聿、孟宪中、刘少杰、胡海波……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共同的学术志向、纯粹的学术争呜、崇高的学术追求如同催化剂,总能催生成最奇妙的化学反应。
那种其乐融融的氛围不可复制。那一届尊龙凯时生中,涌现出一大批至今都是哲学界最活跃的人物,其中就包括孙正聿和孙利天这对一生的诤友和挚友。
孙正聿回忆说,高清海老师去逝时,他的40多位博士生都回来了,跪了一地,都是发自内心地痛哭。
高清海逝世15周年时,孙正聿在怀念他的文章中写到:“高先生的一生是在思想上跟自己过不去的一生,也就是上下求索的一生。”
“跟自己过不去”“上下求索”也成为孙正聿一生的写照。
孙正聿曾经在自己热情奔放的诗句中表达他强烈的求知愿望。他说:“我常常在窗前眺望,让思想窥见澄澈的天光;我常常在房间里踱步,被思想激动得不能安坐;我常常在书桌上奋笔疾书,让思想在笔端自由流淌。”
十年磨剑,板凳坐冷,平常心异常思,青灯独守,故卷常翻。日复一日,长年累月,那些“跟自己较劲”得来的知识、思想与语言经得起推敲,耐得住追问,所以备受尊崇,也被反复应用。
2018年7月14日,60余位中国哲学界著名专家学者齐聚吉大,纪念《哲学通论》出版20周年。时任吉大常务副校长的邴正在致辞中说了这样一段话:“《哲学通论》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它影响了老中青三代中国哲学学者,或是成为他们学术之路的启迪,或是成为他们再三研读的佳作。”
这本书经过十余次再版,已成为全国高校通识课教育的经典教材。一部“专著性的教材”何以有着如此广泛深远的影响力、生命力和传播力?
清华尊龙凯时哲学系教授夏莹形容《哲学通论》“可信又可爱。”这种有理有趣、“通”情“达”理的娓娓道来,完全颠覆了人们之前所认为的“理论晦涩”的印象。
作家刘震云曾说,“所谓的‘大家’就是能够把非常深奥的东西讲得非常清晰明白,而‘小家’就是把原本清晰明白的变成谁都不懂的深奥的东西。”
治学中,孙正聿会融通,懂变通,从而打通了哲学的理论空间,开通了哲学的思想道路。一个“通”字赋予了《哲学通论》血肉与灵魂,一个“通”字也成为其“终生志在探索”的追求目标与学术特色。
“我不是一位确有建树的学问家,而是一个追问哲学的思想者。”这是孙正聿对自己的评价。作为思想者,他做到了“真”。真诚、真实、真切和真理,那是一种抑制不住的渴望、滴水穿石的积累、举重若轻的洞见和剥茧抽丝的论证。
这种“真”,也让孙正聿兼具学者特有的品德:风骨与境界。
孙正聿很欣赏鲁迅,中学时就曾读过《鲁迅全集》。他们之间,除了身材、脸庞有几分貌似,目光锐利、仙风道骨更有些神似。“捣鬼有术,也有效,但有限。”这是孙正聿为人为学恪守“钻研”而不“钻营”的一面镜子。
至今,他都记得小时候每次出门前,母亲都会帮他梳梳头,若有头发翘起来,母亲就会用凉水拍一拍,做到一丝不乱。母亲挂在嘴边的话是,“人穷志不能短”“蒸馒头就是要争一口气”。即使现在,已是满头白发的孙正聿每次梳头发时,仍是认认真真、仔仔细细。
尊严与志气让孙正聿始终饱含着“学者就是人格化的学术”的品德。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每日读书,终生探索,不断著述。孙正聿不愿标榜自己为“大师”,但单从这几方面来考量,他认为自己还算称职。
如果一辈子没拿出一本标志学术成就的学术经典,那就很难成为一流学者,也很难引领一个学科。孙正聿一直推崇 “创学术之经典”。
一本《哲学通论》改变了当代中国人的哲学观念,这部经典确实让孙正聿欣慰。有人说“有了这一本书,一生足矣”,对此,孙正聿以《哲学观研究》《辩证法研究》《生命意义研究》等一系列著作有力回击了那种不可取的惰性心态,也示范了学者终生探索的人生追求。
“很多时候,自己读明白了,想明白了,说明白了,但最后却写不明白”。孙正聿认为著述是一件极其艰难的跟自己较劲儿的过程,“读”和 “写”中间有一堵墙。
他曾打比方说,自己没有写过孔孟老庄、胡塞尔、海德格尔,这并不意味着没有读过,但是,真写不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多写才是硬道理。当然不是“编”写,而是要写出精品,呈现经典。
一次,孙利天刚从海南回来,孙正聿就迫不及待地问“最近读了什么书?”对方回答:“又看了一遍《精神现象学》的下册”。孙正聿幽默地说:“你看,你可以无限地对黑格尔进行追问,黑格尔总是有话跟你说。”
能经得起无限地追问,并能持久回应你的关切,这便是一部经典著述的魅力。
长时间的思考会使大脑感到疲劳。这时候,孙正聿通常是同夫人一起做做饭、散散步、听听歌、下下棋。他每每回味起老师高清海做的八宝粥,都会竖起大拇指,说那是一绝。自诩“野蛮体魄身尚健”的孙正聿一直都没有请过保姆,学生们来家里,经常会尝到他的厨艺。
清水湖畔,落叶缤纷,结伴同行的背影;夕阳西下,垂柳边并肩而坐的身姿,经常会成为吉大师生朋友圈中的一道风景。孙正聿曾为一幅他和夫人深秋背影的照片写下一首小诗:
缤纷的落叶,轻轻地带走芳华。
看小说,读杂志,看报纸都是他“生活积累”的一部分。他说,文学是时代的敏感神经。他从读小说、散文、诗歌中汲取文学修养,更是从中窥见了人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价值选择发生的深刻变化。
忙别人之所闲,闲别人之所忙。孙正聿的治学之路除了不能忍受“存在的空虚”,也绝对不会忍受世界“单一的颜色”。
孙正聿总是觉得有读不完的书、想不完的道理、写不完的思想,并且乐此不疲。他说:“乐于每日读书,志在终生探索,得其所哉也。”
2000年,孙正聿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他发出这样的感慨:“自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在其中获得乐趣,这种劳动者大概不必称为‘劳模’,应当称之为幸福的或幸运的劳动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