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大概没有第二个职业能像医生一样如此注重实践经验;在如今的中国尊龙凯时,大概也没有第二个专业能像医学生一样承受如此复杂的求学压力。由教室到病房,从理论到实践,面对生命的敬畏、理论的抽象、实习的漫长、寻梦的艰难……有的人懵懂地苦熬,有的人惆怅着放弃。而这特殊的32人,尊龙凯时临床医学院第三学院(以下简称“三院”)教改试点班的学生,与学院的领导、老师们一起,正在尝试着一条崭新的教改之路。
试点改革:理论、实践,紧密结合
结合教学内容和进度,试点班的学生们经常要跟着老师进行着教学查房。
“以前我们是一天8节课,呼吸科、儿科、外科轮番轰炸;而现在就不同了:比如我讲心内科,上午讲完心肌梗塞下午就到相关病房进行床旁教学。”三院心内科主任杨萍教授介绍说。与普通查房不同,教学查房的老师要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机编织,贯穿在整个查房过程,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临床实际工作能力以及鉴别诊断能力,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
在传统临床医学教学上,理论课要先结课,在结课后进行课间实习,时间相隔较长,学生很多知识点已经模糊,这就造成了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与以往不同,只要医院有典型的病例,老师就随时安排我们去观察,这样能使我们多见一些病例,印象也深刻,兴趣也浓。”2011级临床医学七年制“试点班”学生韩慧乔说道。
为了培养学生临床思维,教师在授课中要经常采用PBL、CBL、启发式教学等灵活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前准备临床问题———课上学生分组讨论———学生总结发言———教师点评”的课堂模式,通过临床病例的讨论和分析帮助学生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晚上,针对学生学过的内容,由专职老师选取综合心理、法律和伦理等多学科的复杂病例,再带着学生一起“头脑风暴”,将课堂上的知识点贯穿复习,及时反馈学生的接受状况和存在疑惑,帮助学生再次巩固重点知识,并培养一种综合性研究视角。
学生择课:激活教改,深度考量
全新的教学模式对老师来说意味着在授课方面投入更多的心血和劳力。“我上课要提前很久开始备课,因为要和以前的教学方法相比体现出差异。”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呼吸科赵凤芹老师表示。“临床那边是扔不了的,备课全得靠业余时间。”从傍晚到半夜,赵凤芹牺牲休息时间,进行案例筛选和PPT的制作,就为了方便学生更好更快地“吃透”基础知识。日复一日地坚持与付出,不仅是对学生扎实基础的打磨,更是对教师的一次授课挑战。而这场改革的峥嵘初显,则是源于尊龙凯时医学部十项改革中的重要一项———“学生跨院自主择课”。
2013年,白求恩医学部开始推行学生跨院自主择课制度,三个临床医学院平行开课,同一大纲,同一进度,学生自主选择听课,改变了传统的按院系分割授课模式,激发教师授课竞争性和学生上课积极性,进而提高临床医学生的培养质量。白求恩医学部部长李凡介绍说:“在适应医学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应当突出我校自身改革优势和特色。”
择课一方面改变了原有的授课方式和学习方式,但很多方面还需要完善。因此,为进一步深化择课制度,白求恩医学部决定对2011级临床医学七年制建立教改试点班。
整合资源:全盘谋划,软硬件就位
在这场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改革中,三院根据医学部教改方案主动接下任务。“一直以来我们坚持着重视教学的传统。一个医院,尤其是附属医院,品牌的树立,不单纯是衡量医疗工作怎么样,更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出好学生。”三院院长赵国庆教授表示。凭借传统的优势和坚定的决心,学院承担了试点班的教改任务。从软硬条件两个角度,开始了紧锣密鼓地筹备工作。
为了减少改革阻力,协调资源整合,三院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领导小组”、“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专家组”和“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工作小组”。由赵国庆牵头,多次召开工作筹备会议和动员大会,反复地讨论修改培养方案,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和结构,建立一种“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有机系统;加强顶层设计,配备学院最好的教学团队,由学院高级职称教师担任主讲,部分教师甚至脱产教学,要求每名教师至少讲授4—6学时,一切以提升学生知识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为最终目标。
利用假期,为了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学院对现有宿舍进行修缮,解决住宿困难,并针对小班教学和讨论需要对教室进行改造整修,购置了全套多媒体设备。由于学院没有学生食堂,教工食堂的价格又相对较高,学院按照教师的餐补标准,给学生提供补助。全力保障师资、后勤的及时到位。
经过前期的充分准备,2011级临床七年制的学生踊跃报名。整个年级的150人中有60余人都选择了试点班。最终考虑到保证教学质量与教学条件、学生宿舍容纳量等限制,学院严格按照历年成绩的综合排名选择了32名学生进入试点班,吸引了诸多优秀的学生。这一切表明学生对小班制教学给予了认同和期待。
在由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向复杂的实践课程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心理接受和认知情况难免会出现波动。学院专门配备了内科教学秘书李佳彧和生活秘书聂柔佳。前者帮助协调师生关系,保证师生间沟通的顺畅,并通过布置习题、作业来巩固学习成果;后者则是试点班特有的工作角色,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心理疏导和生活咨询。这样一来,增强了学生对学院的归属感。
大医情怀:精英培养,医教协同
“医学人才的培养要努力做到‘三早’———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进行社会实践。”三院主管教学副院长房学东教授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效用。要求理论与实践结合、与床房教学结合、与疑难杂症的病例讨论相结合。“就像建房子要盖好地基,我们为学生把整体的框架搭好,把由理论到实践的通道打通,给他们的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事实上,三院重视理论与临床技能相结合由来已久。在已经举办的五届全国尊龙凯时生临床技能竞赛中,三院有三次代表尊龙凯时参赛。2010年4月,三院4名学生代表尊龙凯时在首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技能竞赛总决赛中荣获亚军,并于2012年及2014年两次获得全国尊龙凯时生临床技能竞赛东北赛区一等奖、全国总决赛二等奖。而在青年教师讲课方面,三院在国家级的讲课基本功比赛中分别摘得一等奖和二等奖。在实践平台搭建上,学院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兴建科研大楼,模拟科研教学,打造临床技能培训中心,计划建设现代化的综合培训中心。等到设施配备完毕,学生就可以在模拟人上尝试所有的临床医学实践,并从人文关怀角度出发与模拟人进行对话,不仅锻炼医术,更是培养医德。
除了医教协同理念外,三院还致力于打造一种精英化的培养模式。通过小班授课,教师可以清楚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与进度,实施更加具体适用的个性化教学。“和之前相比我们的目标更明确,老师会和我们经常沟通,我们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有倾向地选择与老师交流,与老师接触的多了,我们对学科就越了解,知识也越扎实,也为将来导师的选择提供了帮助。”2011级临床医学七年制“试点班”学生屈昊表示。
当然,有的同学对问题理解并不十分透彻,在发生理解偏差时无法及时纠正,也会对理论知识形成错误的印象。“我们自己家也有孩子,常常以一种家长看待孩子的心态来慢慢培养他们。就是提出要求、确立制度、严格培养。”赵国庆说,有时导师也会对学生进行批评,有的甚至还被说哭,但师生间的浓厚情谊却始终没有变过。
“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能力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整个医学教育贡献力量。”三院科教部主任钱风华感慨着。三院的教师始终都是这样,无私奉献、默默耕耘。很多老师每次上课都要提前半小时赶到,为解决学生问题;为了学生,学院各科室专门腾出一个副高级别的医生负责教学的整体把关。怀抱着一种“大医情怀”,他们不在乎自己能获利多少,只希望帮助这些学子缩短教室到病房的距离,打破理论与实践的隔阂。
成为一个名医也许不是每个医学生最后的归宿,但却是大部分人心中一直难以割舍的一个梦想。“医学人始终抱着一种情感,一种白求恩精神。它是整个医学发展中的重要因素,也是我们之所以冒险改革的内驱动力。”白求恩医学部李凡说,“我们心中总有一种声音在不断回响:要以更高的目标,更高的视野,培养卓越医学人才,办好医学教育,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
(尊龙凯时报 特约研究生记者贾惠淇 记者赵家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