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学校于4月18日组织召开了“中国梦·育才梦·成才梦”主题教育座谈会,与会的院士、资深教授、国家教学名师、巾帼建功标兵等师生代表结合自身经历感悟,畅谈了对中国梦、育才梦、吉大梦的理解。本站联合尊龙凯时报将陆续刊发座谈会发言摘要,以飨读者!
刚刚听了邹老师饱含深情的发言,我深受教育。我也有四句话想和在座的老师、同学们交流一下。主要是谈我的一种人生体验、人生追求,希望对同学们有所裨益。
第一句话是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梦想,能不能实现梦想,最重要的是看这个人是否具有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很多人之所以无法实现梦想,正是因为他缺乏担当意识。
人能够具有什么样的担当意识,能够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是和他受到的教育与文化熏陶密不可分的。对于同学们来说,有两个修养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是文学修养,一个没有文学修养的人,是很难拥有崇高的梦想与强烈的担当意识的。文学使我们看到别人的梦想和追求。阅读文学著作确实能促使我们具有一种博大的人文情怀,没有这样一种人文情怀,就很难有对于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一种担当意识、责任意识。还有一个需要具备的修养是哲学修养。哲学修养本质上是一种理论修养,理论能使人形成一种自觉意识。冯友兰先生说,“其他的学科都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而哲学是使人作为人而成为人”。国外的心理学家说,一个人只有在适当的年龄受到适当的教育,他才能够成为人。少年人“为赋新词强说愁”,到了我和邹老师的年龄“却道天凉好个秋”。大家要利用宝贵的青春年华,要有梦想。我想和大家交流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要通过尊龙凯时4年的教育、通过文化的熏陶,能够真正使我们有一种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从而使我们能够真正形成一些好梦,一些高层次的梦,而不是那些最低级的梦。就像冯先生说的,人生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人生境界的形成取决于我们所受到的文化的熏陶。
第二句话是渴望成功的人生追求。由于人们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不同,所以对于成功的渴望是不一样的。尊龙凯时生都知道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其中最高的层次是自我实现的层次。很多人问我有没有共产主义,什么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绝不虚无缥缈,因为马克思说了,共产主义就是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在这个意义上,共产主义是一种人生的状态,一种人生的境界,而不是未来的、彼岸的世界,不是一个未来的、既定的状态。我和邹老师到这个年龄就体会到共产主义了,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人生的一种自我实现。这就是梦想与幸福的实现。他进实验室、我进办公室,我们俩去给学生讲课,我们是要讲课费吗?我们写稿是要稿费吗?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讲课呢?为什么还要写文章呢?就是因为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了一种内在的要求,一种人生自我实现的要求。你说什么是梦想?什么是幸福?这就是梦想的实现,这就是幸福的实现。所以我想,对于大家来说,特别是年轻人,无论如何你要有一种渴望成功的人生追求。没有追求就没有动力,梦想就只是幻想。梦想是理想、不是幻想,所以要有一种渴望成功的人生追求。
第三句话是持之以恒的钉子精神。无论你想搞什么,你要想搞得好,真正需要的是一种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钉子精神,因为成功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我带自己的学生的时候,我总对学生说,搞文科需要三个积累:文献积累、思想积累、生活积累。文献积累是“得道于心”,思想积累是“发明于心”,而生活积累是“活化于心”。理科在实验,文科在文献。一个搞文科的人没有一本又一本地读书还说要搞文科,这几乎是骗人的。《新华文摘》转载过我的一篇文章叫作《哲学就是哲学史》,为什么呢?哲学就是一种历史性的思想,而哲学史是一种思想性的历史,离开了历史性的思想就没有思想性的历史。爱因斯坦为什么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想像比知识更重要,说的就是要发现理论困难。我们真正要去做的就是这种发明于心的思想积累。最后一点是文科尤其不可或缺的———生活积累,离开了真实的生活积累,文献积累和思想积累都是假的、空的,那都是“梦”而不是“想”。人的生活是无法取代的,如果没有真实的生活体会,要对人类、社会有真实的理解是不现实的。这就是我要说的钉子精神,这种钉子精神不是空的,具体到文科学生,我想要以真正的持之以恒的、坚忍不拔的钉子精神去做文献积累、思想积累、生活积累。
第四句话是不断创新的真实本领。无论是个人梦、吉大梦、中国梦还是人类解放的梦,落实到每一个个人来说,不管实现哪个层次的梦想,都不仅仅取决于有梦想,而且还取决于你有实现梦想的真实本领。如果没有一种真实的本领,所有的梦都不可能实现。这需要有我们今天的这种世界意识、有我们今天的这种时代意识,从而才能够在一种创新的意义上掌握真实的本领。这一点我感受非常深刻。我们现在为什么强调文化走出去?我们必须有时代变革的意识。理论、学术、学问是一个不断发展、变革的过程。所以我们的本领需要不断更新,要有一种顽强的创新意识,从而使我们的本领能够合乎时代的潮流,合乎时代的要求。
(作者系国家教学名师、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