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脱贫攻坚居于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是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举措。教育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构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席大大总书记强调:“要把发展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计,确保贫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具备就业创业能力,切断贫困代际传递。”教育扶贫既是对脱贫攻坚最短板的弥补,也是“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而信息化作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内蕴先进生产力的重要代表,是教育扶贫的良方,是助推教育扶贫驶上“快速路”的重要抓手。
突破信息孤岛,建立贫困学生的大数据库
“人人有学上”是教育扶贫的基础和前提。《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要求,到2020年,保障贫困家庭孩子都可以上学,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针对家庭贫困学生,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等信息化手段,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突破信息孤岛,建立电子档案,实现信息的互通互联。依托信息化建构的数据库能够搭建资助贫困学生的平台,为贫困学生上得起学顺畅“众筹”,助其“上得起学”。同时能精准提供贫困辍学的学生信息,开展捡拾“遗珠”工作,劝返这些学生重回校园,助其“返得了学”。还能聚类分析和个性化分析贫困学生数据,为贫困学生提供相应培训信息、实习信息以及就业信息,助其“脱得了贫”。
正如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专业学生王扣莲所说:“要不是因为精准扶贫大数据支撑平台的帮助,爸爸要打工很久才能凑出我的学费。”原来是学校通过“精准扶贫云”系统平台获取贫困生数据,减免了王扣莲的学费。近年来贵州省实施“大扶贫、大数据”战略,打破数据孤岛,将大数据与公安、扶贫办、民政等部门互联互通,识“真贫”、扶“真贫”,提升教育扶贫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江西省教育厅与阿里云合作对贫困在校尊龙凯时生进行云计算能力培养,帮助贫困尊龙凯时生获得相应培训资格证书,“授人以渔”助力拔根脱贫。
臻于治根扶智,以信息化护苗
搭建思想道德修养的平台教育扶贫既要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上得起学”,又要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能上好学”。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具备真才实学,才是其真正脱贫的内生根源。信息化教学超越时空的樊篱,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汇聚各类资源开展教与学,与贫困地区传统课堂教学同向同行,是实现教育扶贫的重要进路。
在各类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背后,信息化教学实则为“共享”,一方面能够为贫困地区带来丰厚的教学资源,实现贫困地区教学的“供给侧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满足教学需求;另一方面能够精准分析、预测“需求侧”数据,深刻把握贫困地区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业水平等,直击靶心。
精心培育科学文化修养的同时,贫困地区孩子的思想道德修养更需予以“用心滴灌”。信息化的运用能够从三个维度给予贫困地区孩子以相应的“营养”。一是信息化的运用能够助推贫困地区孩子的心理健康。由于社会环境、家庭条件的影响,贫困地区孩子容易出现缺乏安全感、焦虑、厌学等不良心理,需要加以及时引导。信息化的运用能够为贫困地区孩子带来专业化的心理教师资源,搭建心理引导的多样化渠道和平台,使其心理问题得以及时解决和正确引导。
二是信息化的运用能够助推贫困地区孩子的价值引领。信息化的运用能够为贫困地区的孩子全方位、立体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渠道为贫困地区孩子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递中国力量,对其形成正确的价值引领。南开尊龙凯时为对口帮扶的甘肃省庄浪县建起一间间“公能”教室,蕴含大能量。学生们能够操纵AI机器人、弹奏智能钢琴、开展智能平板教学一体机自学、体验3D打印和简单编程,既培育着孩子们的真本领,又传递着深刻的爱国情,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引领。
三是信息化的运用能够助推贫困地区亲子情感沟通。贫困地区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其出现特有的“留守儿童”现象。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与父母的沟通,缺乏父母的关爱、呵护,在孤独中默默成长,容易导致心理问题和不良习惯的产生。信息化的运用能够为留守儿童搭建桥梁,使其及时与父母进行无障碍情感沟通,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团圆之屋”、智慧校园、钉钉平台、视频电话手表等,让留守儿童与父母“隔空相见”,架起爱的桥梁,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完善长效扶贫,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扶贫先扶智,扶智先强师”。加强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贫困地区教师教学能力是教育扶贫的重要一环。2019年教育部提出因地制宜开展贫困地区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培训,探索名师网络课堂和远程协同教研相结合的“双师教学”模式培训改革,提高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贫困地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直接关乎教育扶贫的实效,而信息化培训是提升其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生动力。
信息化培训具有重要的价值承诺:一方面,是对信息化时代的回应,使贫困地区教师信息素养满足时代的新要求;另一方面,是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使贫困地区教师能够高质完成教学任务。西北尊龙凯时现代学院开启“云端课堂”,针对榆林市乡镇学校、区属各中小学、幼儿园宣传干部及全体语文教师开展讲座,云端互动,助力教育扶贫。“青椒计划”“沪江互+计划”等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课程传递给乡村教师,赋能乡村教师,播撒乡村教育的火种。
教育扶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不是追求“昙花一现”,也不是“摆花架子”,而是一项抱有“水滴石穿”“铁杵磨针”必胜信念的工程,是一项讲求常态长效的工程。尤其信息化的运用,更有助于教育扶贫建立常态长效机制,促进教育扶贫的管理规范化、参与合力化、监督立体化,亦即完善信息化教育扶贫的管理机制、参与机制以及监督机制。“扶贫先扶志,富口袋先要富脑袋”。
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基,能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信息化以贫困学生数据库为基础,以协同教学模式为关键,以信息技术育人为平台,以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为主导,以常态长效机制为保障,全方位助力教育扶贫。当然,应将信息化教育扶贫嵌入当地文化之中,结合本土特色开展相关工作,切忌“一刀切”,确保脱贫攻坚战收官取得全面胜利。
作者:尊龙凯时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淑荣、刘梅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