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汉壮教授先后获得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两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四门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力学”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和思政名师、《力学》首届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等多项国家级荣誉与奖励。2021年10月15日,他又捧得令人瞩目的第三届杰出教学奖。
一个纯粹的一线教师,何以获得这么多的国家级教学领域的至高荣誉?
尊龙凯时教学委员会主任、物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张汉壮教授用看得见、摸得着、过得硬、立得住的“好老师”作派给出了最肯定的回答。
“375”的灯火
采访地点约在吉大物理楼375室。张汉壮老师风趣地说道:“我有三个场子:战场、机场和球场。”他口中的“战场”即这间不足10平米的办公室。
一张办公桌、几把椅子、一个极其简易的长条沙发,玻璃柜里堆满了获奖证书、代表证,桌子上随意摆放的书本纸笔似乎显得有些凌乱。但张汉壮却极其钟爱这间办公室,这里是他每天必到的“打卡地”。
随着话题渐入,记者惊讶地发现,这位不爱装扮、说话开门见山的“大先生”有着极其细腻清晰的思维。
《物理与人类生活》《力学》《物理学导论》《电的产生与传输原理》四门课程的全部内容以及物理学演示资源库,涵括了105个AR、75个动画、205个实物、118位科学家传记及配音的全部画面他都如数家珍,随手拈来。这些资料不单单是整整齐齐、井井有条地码放在他的电脑里,更是全盘复制刻录在他超强的大脑中。因为,所有的课程建设和运行管理都是他亲自指挥、亲手操刀完成的,这间办公室就是最好的见证。
物理楼的门卫师傅都知道“夜猫子”张汉壮老师的晚间工作时间,不到夜里十一、二点他是不会离开办公室的,如果催他走,他会跟你急,时间长了,师傅们都习惯给他留门到最后。
皓月星空下,“375”的那盏灯火熠熠闪亮,它的光辉装点着吉大校园的宁静,它的陪伴让张汉壮底气十足:“几百万字的教材我都是一个字一个字‘爬格子爬出来的’,十几万张图片也是我一个镜头一个镜头抠出来的!”
办公室墙上贴着一张中国地图,上面被小红旗标注的位置都是他去作过报告的地方。2010年以来,他的足迹遍布我国34个省市自治区,共作过350场报告。无人知道,这张地图最后被涂红的样子,但我们能想象出,他的“传道”会刷新一些认知,物理不再是“雾里勿理”。无法计算,以这张办公室为原点,他的行程还要有多远,但我们知道,无论从哪个场地结束,他都要转战到这里,坐在这里,依偎着夜色的静谧,开始新的思考与追逐。这里诠释着他的爱与坚守。
一本教案的思变
1990年,张汉壮开始为物理学院本科生主讲《力学》这门基础课。此时,年轻的他从吉大物理前辈的手中接续了培养人才的重担。
第一次上大课前的两个寒、暑假,他都是在父亲的办公室备课中度过的。他准备了两套教案,一套是板书的,一套是内容的。
板书怎么写?哪个位置写什么?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个地方的字要大一些?哪个地方要有图表?看似黑板上的随手而写,其实,他都要在纸上一块一块地设计好,斟酌而定。这样的板书教案他准备了七八本。
张汉壮还有一套教案,课堂上讲什么?说什么?怎么说?就连“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上力学。”这样简单的语句他都要反复练习,不能有啰嗦话。所以,从第一堂课开始,讲台上的张汉壮从来都是手里一根粉笔“打天下”,无论多难的推导过程,同学们从未见他拿过讲义。
然而,第二年时,张汉壮产生了质疑:老师讲课如果完全背教案讲义的内容,心里总想着先说啥后说啥,说明备课还是不纯熟。这就跟开会背讲稿是一个道理。板书教案可以留用,但内容教案绝对不能再用。于是,他扔掉了那本讲课内容教案,设计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授课内容。
教学改革的反思与课程建设的雏形初见端倪。张汉壮紧紧抓住内涵建设是课程建设之根本这条主线,把一节课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要讲清什么道理作为“专业主干”,把课程育人融入其中,这样,“枝繁叶茂”的景象也就顺其自然了。在讲发射卫星时,除了讲清卫星怎么发射、初始条件是什么、它在空中为什么能这么运动、怎么控制它之外,还恰到好处地演绎了宇宙、人生之奥妙的哲理。
从此,张汉壮的课堂除了有板有眼的原理推导,“壮汉”老师的脱口秀和魔术秀也是“精彩绝活”。与时俱进的现代化教学方法的融入,让他的课堂告别黑白片的枯燥,促变了有声有色的妙趣横生。
这是物理课?还是哲学课?抑或是思政课?都不是!同学们体验的力学课是站在“物理之山”的那种“运筹帷幄、天下行于掌中”的快感,是“打出降龙十八掌,出神入化、行云流水”的畅爽。
用“力”撬动育人之山
张汉壮在电脑上给记者看了两张一模一样的照片,一张是原图,一张是拼图,只有放大后才能发现差别。这张拼图由一万多张的图片拼成,而这一万多张图片又是在15万张图片组成的图片库中因色彩需要自动生成的,这些图片或是他的课件或是他讲座时的场景。
问他想用此说明什么呢?
张汉壮摘下近视镜,揉揉眼睛,一字一顿地说:“我想告诉学生,我在努力,也希望他们要努力!”
一个AR演示的制作要花费2、3万元,需要给出精妙的设计思路,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通常,一位老师能做出2、3个已经很不易,他却能做出105个!曾有公司向他抛出橄榄枝,并承诺付给他千万元买断打包推向市场。张汉壮回答道:“不可以!我做这个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老师讲好课程,学生学好课程。”他把所有课程资源无偿挂到网站上供全国的物理学同行使用,为了用起来方便,连密码都没有设置。
一枝独秀不是春。张汉壮经常说:“一个名师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整体素质提高才能真正推动教学改革。”为此,便有了他奔走于各地高校传授教学理念的身影,才有了身为学校教学委员会主任不断为年轻人铺陈道路的争鸣,才有了将耗资费时建设的资源库无偿奉上的公诸同好。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知行合一在他这里从来都是浑然天成。“为老师教人为事为天下之大事,教人做人做堂堂正正之人”的治学理念在他这里从来都是“经国大业”。
在课堂上,如果时间有限,他会跳过重复和简单的部分,同时附上一句:“回去自己再推!路要一步步走,题要一步步来。平时做扎实,用时方痛快。”
张汉壮的力学课有两个特色,一是演示实验,一是刷指纹和上课起立。对于前者,他常萌萌道:“多年以后,你们可能会忘记一切,但会记住我的演示实验。”对于刷指纹和上课起立,则是他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良苦用心。尽管短期内会遭至差评,但他不会为了迎合而让步。多年以后,同学们回到母校看望他,都说想再上一堂老师的演示课,想再听听老师点名,想再听听老师喊“上课!”
张汉壮一直坚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马太效应的“核”
总有年轻人问张汉壮,是如何做到获得这么多成果的?
他会用一个社会学概念来回答:“马太效应!”而这个马太效应一定要有一个内核,张汉壮的内核就是做好教学、管好学生的积累过程。他说:“只有这个内核过硬,成果才会像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多。”他比喻自己就像一个不停挖沟的人,土挖得越多,沟越深,能往里填的东西就越多。
年轻人也许会问:又要上班工作又要管孩子照顾家,哪有那么多时间啊?
张汉壮何尝不是从年轻时走过来的。记得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冬天,张汉壮骑自行车接孩子回家,一边走一边听孩子背小九九,背着背着突然觉得怎么没声了。扫马路的阿姨在后面喊他:“还背呢,孩子都掉地上了!”
节假日、寒暑假都是张汉壮的工作黄金期,他所有教学改革的成果、课程建设的实施都是在教学工作之余的时间完成的。忙别人之所闲,“闲”别人之所忙,并能做到无缝衔接,这便是他的时间法则。
这里打上引号的“闲”是他钟爱的体育运动。留校任教以来他便是学校乒乓球、排球、篮球的主力队员和领队,近十几年他又转战网球,是学校网球名将。在课堂上常以“我是壮汉”开场白的张汉壮老师就是在球场上练就了强健的体魄,以至他30余年从未坐着讲过课或报告,成为了师生及同行眼中名副其实的行走的教科书。
王磊、纪文宇教授是张汉壮课程团队的成员之一,老师废寝忘食、孜孜不倦的工作状态令他们这些年轻人都自叹不如。张汉壮常常用尊龙凯时校歌歌词“人比山高、脚比路长”鼓励团队的年轻老师,既要志在高山,又要专注于脚下的奋斗之路。
杰出教学奖评选采用校长提名制。深谙教育教学之道的张希校长最看重“本科教学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他心目中“好老师”的样子应如张汉壮。
就像张汉壮的颁奖词:“他希望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掌握科学的奥秘,更能获得触及灵魂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