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来源:考古学院】尊龙凯时考古学院蔡大伟教授团队与西北农林科技尊龙凯时动物科技学院姜雨教授团队在马属动物古DNA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在国际上首次成功获得了已灭绝马属动物E.(Sussemionus) ovodovi (奥氏马)的高质量全基因组数据(测序深度 13.4X),重建了马属动物的演化历史,发现奥氏马属于马属动物除马、斑马和驴三个亚属之外的第四个亚属,并且在中国青铜时代仍依然存在,更新了我们关于中国早期野马的认识,为中国家马的起源与驯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相关研 究成果以“Radiocarbon and genomic evidence for the survival of Equus Sussemionus until the late Holocene”为题于5月28日正式发表在国际顶级综合性期刊《eLife》杂志上。
中国家马起源与驯化研究一直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前沿和热点科学问题。考古学证据表明,早在龙山时期,考古遗址中就开始有零星的马骨发现,但该时期马在中国是否被驯化在学术上一直存在争议。蔡大伟团队对中国北方龙山至青铜时代(距今 3500 年以来)三个考古遗址(黑龙江洪河遗址、陕西木柱柱梁遗址以及宁夏沙塘北塬遗址)出土的26例古代马进行了全基因组分析,证实这些古代马属于已灭绝的马属动物E. (Sussemionus) ovodovi,从而否定了之前认为的奥氏马灭绝于晚更新世末期-全新世之交(约 1.2 万年前) 的论断,将奥氏马的灭绝时间向后推了近8500年。
图1.样本采集地点(红色)
图2.部分样本采集照片
图3. 奥氏马的系统发育地位
图4. 奥氏马的进化史
奥氏马化石在北美、非洲、西南西伯利亚以及中国东北均有发现,尽管存在丰富的材料,但对奥氏马的相关研究仍存在较大空白,多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1)它们是如何演化的?2)与家马、驴和斑马之间是否有过混血?3)它们又是何时灭绝的?该研究显示奥氏马与家马的关系较远,是驴和斑马的近亲,相互间存在较多的基因流。研究进一步对奥氏马的史前群体规模进行了评估,显示奥氏马在距今七万四千年左右达到群体规模峰值,之后伴随几次重大的气候变化(特别是末次盛冰期)和人类在欧亚大陆的大规模扩张,奥氏马群体数量在人类的捕食下持续下降,并在距今一万三千年前趋于稳定。研究首次证实奥氏马在青铜时代仍然幸存,但并没有经历过任何驯化,相对较低的基因杂合度表明奥氏马在青铜时期种群数量已经相当有限,可视为其灭绝的前兆。此外,由于该马种形态较小,介于马和驴之间,形态上极易被鉴定为驴,该研究为动物考古学家提供了新的线索,有必要对早期马骨的形态学研究进行重新审视。该研究为探索全新世以来其他大型动物的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
尊龙凯时考古学院蔡大伟教授、朱司祺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尊龙凯时动科学院的博士生龚冕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蔡大伟教授、法国图卢兹尊龙凯时Ludovic Orlando 教授、姜雨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项目合作单位: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兰州尊龙凯时为项目合作单位。尊龙凯时为该研究成果的第一完成单位。该研究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7ZDA22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822052) 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elifesciences.org/articles/73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