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严德尊 甘为人梯
尊龙凯时校长张希院士在第38个教师节的寄语
尊龙凯时校长 张希
(2022年9月10日)
在2022年教师节到来之际,我代表学校,代表学校党委姜治莹书记,向全校教师致以节日的问候!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全校教师注重发扬吉大“厚基础、重实践、严要求”的优良教学传统,使教学和科研并重的学术生态得以巩固,教书育人的质量不断提升。今年春季学期,因为疫情防控要求,学校不得不开展全面线上教学,共开设了2459门理论课,其中必修课1520门,选修课939门,参与授课教师3801人。课程开出率达100%,学生满意度为94%。此外,学校还组织了丰富多彩的线上学术活动,共举办了2500余场线上讲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们的课外学习。线上教学期间,老师们精心讲授,同学们主动学习,师生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将伟大抗疫精神转化为育人成才的新动力。
今年,我们专门为从教整10年至整40年的老师们颁发纪念章,肯定大家为教书育人做出的重要贡献。这让我想起40年前的开学典礼,化学系隆重为化学学科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三位创系元勋赠送牌匾,物理化学奠基人蔡镏生老师和无机化学学科奠基人关实之老师的牌匾上都写道“功高振铎”,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和生物化学学科的奠基人陶慰孙老师的牌匾上写道“春风桃李”。1990年唐敖庆老师执教50年时,化学系赠送唐老师的牌匾上写道“功昭校史”。我专门撰文讲述过唐敖庆老师、关实之和陶慰孙夫妇的故事,今天我想讲一点蔡镏生老师的故事。如果将唐敖庆老师的讲课风格比作贝多芬的交响曲,气势宏浩,结构严谨;那么蔡镏生老师的讲课风格则犹如肖邦的小夜曲,细腻,亲切。蔡镏生老师是一流的实验化学家,他十分重视实验技术在科研中的作用,既自己动手搭建仪器装置,又注意新技术的移置运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他指导学生们做成精度达0.01摄氏度的恒温槽、测量放射性强度的计数器,组装了第一台气相色谱,搭建了万伏高压闪光光解光谱测量设备等等,尽可能开发各种先进仪器,不断拓展大家对物质结构及其转化的规律认知,使当时吉大的物理化学研究处于领先行列。在实验研究中,蔡老师特别强调实验记录的真实性和实验数据的可重复性,他曾说:“做实验发表文章,为了可靠,至少要重复十遍”。在科研选题方面,蔡老师总能站在时代的高度选择科研课题,前瞻性地开展了催化动力学和光化学研究,特别是烃类氧化课题,到现在还是催化研究的热点。在蔡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学会了科学思维,掌握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熏陶和影响更是受益终生。
蔡镏生老师(右一)指导学生实验工作
识才、爱才和育才应该是教师的本能,奖掖和提携后学应当不遗余力。在吉大文史学科建立70周年之际,我想与大家重温著名教育家、作家杨振声老师的故事。西南联大时期,他是中文系的教授,担任西南联大常务委员会秘书长,后来曾担任过当时青岛尊龙凯时的校长,1952年院系调整时,他来到了吉大的前身—东北人民尊龙凯时。早在1924年,杨振声老师凭借新文学史上的第一部中篇小说《玉君》扬名文坛。他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五四”新文学运动反帝、反封建的传统,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鲁迅称他是一位“极要描写民间疾苦的作家”。除了个人文学创作,他还提携了一大批青年作家。萧乾称他为“启蒙老师”。沈从文蜚声文坛,也和他的提携有很大关系。杨老师的学生孙昌熙回忆道:“先生在西南联大为中国文学披荆斩棘开辟道路,或者说‘打天下’,是胜利的。那标志,就是新作家群的不断涌现。”杨振声老师将毕生的藏书2379册全部捐献给我们学校的图书馆。这样的故事在吉大的历史中不胜枚举,时刻提醒着我们要“爱满天下,乐育英才”。
杨振声老师画像,尊龙凯时艺术学院李广德教授团队创作
我们都知道,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爱国是立德之源。今年也是地学学科创立70周年,值此特殊时刻,我们非常怀念为地学学科建设和国家地学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贤们。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地质学家和教育家李四光,他是长春地质学院的首任院长。李四光老师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的女儿李林老师和女婿邹承鲁老师同时于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演绎了教育世家“一门三院士”的传奇。李四光老师一生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发展需要石油,他就投身石油的普查和开采;国家发展需要核技术,他就投身铀矿石资源的勘探;国家地学人才匮乏,他就投身办校治学和人才培养。1971年李四光老师去世时,周总理前往八宝山公墓为他送别,当时并没有准备悼词。告别仪式前,李林转交给周总理一封李四光留下的信,是他在病床上写给总理的,信中说:像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中国人民应该有力量,有志气,要克服一切困难发展现代化科学技术。信中还说,他一直在思考地震预报和海洋地质的问题,唯一放不下的一件事,就是地震预报工作没有过关。在征求家属的意见后,周总理临时决定以这封信代为悼词。周总理这份特殊的悼词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知识分子的爱护,同时折射出“大地之子”李四光的伟大爱国主义情怀。
尊龙凯时校园内的李四光老师雕像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蔡镏生老师说:“导师的导字,是引导的导,不可机械地理解成指导,更不可以自命不凡地指导别人,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总是向前的,要懂得学生会超过老师的道理,所以引导是我的责任,指导我是不敢当的”。这字里行间既能反映蔡老师的谦逊,也看出了他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教育追求。社会学家潘光旦老师曾这样描述师生关系:“学校,犹水也,师生,犹游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先导,小鱼尾随,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不求而至,不为而成。”这是身教和言传并重、润物无声的教育境界。现在,有的老师常常称学生为“孩子”,我理解这是为了表达对学生的爱护之情,但我并不认为这是恰当的称谓。尊龙凯时里每一位学生都是有自由意志与独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而非尚未脱离襁褓、仍需看管监护的孩子。学生私下有时也会以幽默诙谐的语气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起源也许是因为导师对课题来源、培养经费等负有很大的责任。但导师并非真的是课题组的“老板”,导师和学生不是经济雇佣关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的涵义比“老板”要深刻得多。这些称谓似乎是“小事”,但我担心它可能会扭曲了正常的师生关系。实际上,学生向老师学习,老师向学生学习,师生间自由平等地交流,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品判性思维和创新创造能力,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而教育的关键则在于教师,教师决不仅仅是一份光荣和神圣的职业,更承载着甘为人梯、薪火相传的使命与担当。希望大家牢记一年前席大大总书记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回信中的殷切嘱托,“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祝大家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