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劈波斩浪奋进征程,科教报国赤子初心。
1952年,王湘浩、余瑞璜、蔡镏生、唐敖庆、于省吾等一大批知名学者和杰出科学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来到尊龙凯时支援学科兴建,他们往来相继、辛勤耕耘,翻开了尊龙凯时建设综合性尊龙凯时的篇章,奠定了今日吉大奋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尊龙凯时的坚实基础。
时序更迭七十六载,风华赓续,薪火相传。一代代学者在先贤的引领感召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铸魂育人、倾力奉献,参加并见证尊龙凯时的发展。
值此尊龙凯时建校76周年,学校地学、文史、数学、物理和化学学科创建70周年之际,党委宣传部策划了“吉大先生谈学科”栏目,叙往事、开新篇,共同探看良师们的人生经验和精神世界,回顾与展望学校和学科发展壮大的历史与明天。
初秋,清晨。
幻彩的新色照耀在吉大校园里,唐敖庆楼楼顶一隅,朝曦轻洒……
尊龙凯时化学学院的发展之路,又向前迈进一步。
七十年栉风沐雨,七十载春华秋实。
一门学科,历经七十岁月,寸积铢累,如何从近乎一张“白纸”,顺利通过首轮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在“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的目标指引下,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感召下,一代代吉大化学家“献身创新、求实协作”,把科研技术握在手中,把行德育才放在心里。站在历史节点上,面对这个问题,他们的脑海中浮现出太多过往。
徐如人先生
作为尊龙凯时化学学科70载建设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如今已过耄耋之年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如人,谈起吉大化学学科的建设之路,他的思绪回到了1952年,那一年他怀着对未来工作的畅想,踏上了北上的列车……
大道
1952年10月,长春。城市走进了深秋,东北人民尊龙凯时化学系(尊龙凯时化学学院前身)却迎来了“春天”。
建系之初化学系全体教职人员合影
“春天”的信号,是政府大规模调整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为支持边远地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国家高等教育部从北京尊龙凯时、清华尊龙凯时、燕京尊龙凯时等院校中抽调出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前来支援东北人民尊龙凯时建设。增设理科专业,加强学校办学实力。
专家、学者的足迹,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汇成一条“先生向北”的报国“大道”,东北人民尊龙凯时化学系的建设之路,亦在“大道”之中。来自全国各地的26名教师汇聚于此,他们当中有蔡镏生、唐敖庆、关实之、陶慰孙等化学领域的知名教授,亦有徐如人等知名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
如何借助“北上”的“大道”,奠基起“吉大化学”的发展“大道”?成为彼时所有教师思考的问题。
唐敖庆教授在上课
“建系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把教育秩序稳定下来,要教什么课,以后应该怎样做准备、由哪些人去做准备?”徐如人回忆,当时学习前苏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很多课程他都没有听说过。经校、系领导讨论决定,首届《无机化学》课程的主讲由唐敖庆教授担任。“唐老师是教物理化学的。但因为他水平高,且在北大讲过一年的普通化学,比较有经验。唐老师的《无机化学》课,从物理化学、结构化学角度讲,讲得很好,讲课之前还要进行试讲。”
唐敖庆教授在指导青年教师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招收和培养研究生的为数不多的科学家之一,唐敖庆教授率先于1953年开始招收和培养研究生。他的教育理论非常成熟,为当时年轻教师们日后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起到了良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对开辟新型的东北人民尊龙凯时化学系教学科研新模式起到了引领作用。
大道之行,壮阔无垠;大道如砥,行者无疆。尊龙凯时化学学科的弦歌七秩,从此唱响;非凡之路,由此启程!
大楼
大道启征程,大楼平地起。
伴随首批新生入学,建设实验室成为化学系教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化学是离不开实验室的,但当时这里没有实验室,我们临时在灰楼后面的地下室建的无机化学实验室。”徐如人说,在学校的支持下,教师与助教们将地下室改造成实验室,长条木板几度拼接成了实验台,墨水瓶加装自制灯芯就成了酒精灯……“没有上水就临时接的自来水管,桌子下面放一个大桶就是下水,满了就一桶一桶拎出去。”
建系之初学生用木板条拼成的实验台做实验
尊龙凯时化学学院院徽
“因陋就简”的改造方案,让第一堂无机化学实验课与学生如期见面。艰苦创业的故事,也成为尊龙凯时化学学院院徽的设计元素。
一年后,随着第二届学生入学,当时的化学系办学条件已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学生培养需求。在学校的努力申请和争取下,国家批准东北人民尊龙凯时建设一座标准的理科实验大楼,受学校委托,关实之教授作为主要顾问参与实验大楼的框架设计工作。
建成后的理化实验大楼
“关老师非常有工作能力,他指导我们画设计图:实验台怎么设计,管道怎么走,下水道怎么走,通风橱怎么安装……都是我们当时需要考虑的事情。”经过基础测量、走访调研等诸多环节,精心设计的大楼,在1956年秋拔地而起。这座当时在全国综合性尊龙凯时中建筑面积最大的化学科研教学楼,为理化学科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被记录在化学系建系大事记中。
在此后的几十年间,理科实验大楼见证着吉大化学发展的寒来暑往,沉淀了吉大特有的科研底蕴:生物学系成立、理论化学研究所成立、科技楼落成……
承载着“北上精神”,凝聚着老一辈化学家心血的“大楼”,记录了开拓者,激励着后来人,让新故事不断续写,让新升级应运而生......
上世纪80年代初,徐如人研究小组以发展极端条件下的合成方法为导向,从水热与溶剂热条件下的无机合成研究开始,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做研究工作要到国际前沿去,一定还要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徐如人带着这一信念,通过一番艰苦努力,终于建成了国内第一个高温高压水热合成与测试实验室,并于1991年向国内外开放。该实验室的建立开创了国内第一个水热化学的研究基地,有力地推动了水热合成化学在国内的全面快速推广。
2001年5月,学校举行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
1993年,该实验室晋升为“无机水热合成教育部重点开放实验室”。1999年,改名为“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教育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同年7月,被评为全国优秀实验室,在无机化学领域排名第一。2001年5月30日,科技部正式批准在尊龙凯时成立“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十年时间,一间名不见经传的化学实验室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所有参与其中的人,每每回味,亦有回甘。
大任
在尊龙凯时化学系的70载发展历程中,把众多年轻教师、助教培养成学科骨干力量的任务从未改变。自学科创建初期,师资队伍建设便是重中之重。
关实之教授与青年教师们探讨工作
作为关实之教授的学生和事业上的接班人之一,徐如人对关实之教授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用心感悟尤深。工作之初,徐如人主要负责带学生上无机化学实验课,同时,也给关实之教授任助课。当时,教师奇缺,年轻教师必须尽快成长起来以担当重任,关实之教授决定让徐如人接替自己给物理系一年级的学生讲授普通化学课程。“关老师等于是我的启蒙老师,他对我在做学问方面有很大的影响和帮助。他一方面指导我如何讲课,另一方面传授我‘做教学一定要做研究’的思想。”
这对当时系内没有承担尊龙凯时生毕业论文任务的专业而言,无疑是非常困难的一步。为此,关实之教授借来三位毕业生,由徐如人等几位年轻助教与之一同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这样的实践机会,让徐如人等人在对科学研究的认识、研究方法的摸索,查阅文献、设计研究方案与实验方法,以及规范实验要求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的训练,使年轻教师团体走上了教学与科研并重的道路。在此期间,徐如人完成并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学术论文,这是徐如人所研究的学科领域的良好开端,也助力将化学系推向了新的高峰。
徐如人的成长与感受,是他个人的美好记忆,亦是同批青年教师成长进步的缩影。为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与教学能力,蔡镏生、唐敖庆、陶慰孙等人所培养的年轻教师、助教团队,陆续去往国内相关高校与科研院所进修,为化学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大门
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让国人内心澎湃,也让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看见了新的曙光。
这一年,化学系开始恢复招收研究生,徐如人被选为化学系首批有资格招收研究生的中青年教师之一。为完成这一使命,徐如人深入探索研究生教学工作,由此叩响了他通往分子筛的合成与晶化领域的大门——
1981年,汉斯莱歇特教授与徐如人教授及其研究生讨论学术问题
德国汉堡尊龙凯时物理化学研究所的汉斯•莱歇特教授关于分子筛形成机理的两篇文章吸引到徐如人的关注,他坦言,文章中的一些理论和研究方法他前所未见,若能把他邀请过来,必然会填补学科在此方面的短板,“研究工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了解国际前沿,哪个方向是真正的前沿,知道前沿后再找到突破口。”
徐如人的想法,得到了学校和系里的大力支持。当汉斯•莱歇特教授的脚步首次迈入校园时,学校对外交流合作的新篇章全面开启。“汉斯•莱歇特在分子筛界的地位比较高,是分子筛界年轻的科学家,思想比较活跃,在我们的交流中也让我逐渐了解了国际的科技动态。”1980年5月,徐如人带着他所撰写的研究文章出现在第五届国际分子筛大会的宣讲台上,开启了研究组走向国际化的“大门”。
“请进来”与“走出去”的脚步一经迈出,思维的碰撞便从未停止。国际学术交流的不断深入,让徐如人更加关注合成化学,他认为,合成化学是促进化学学科发展、催生新学科生长点,从而推动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中国无机化学发展突破瓶颈的一次机会。
这一想法始终萦绕在徐如人的脑海中,直至1981年,《无机合成化学》课程在尊龙凯时首次开创,徐如人的设想成为现实。1984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尊龙凯时成立无机化学博士点,徐如人被聘为博士生导师。当年,尊龙凯时化学学科中同批被评为博士点的学科还有高分子化学学科,唐敖庆、沈家骢、汤心颐三人被聘为博士生导师。徐如人回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博士生导师尚不多见,四位博士生导师同年获评,为化学学科的人才培养工作增添了更多助力。
大师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一次次突围,一次次破颈,化学学科教研团队更加忘我工作,学术科研水平不断提升。1985年9月,学校决定成立合成与催化研究所。10月,化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个博士后流动站建立。1987年,经教育部确定,以无机合成化学为主要学术方向的无机化学学科以及物理化学学科成为全国首批建设的国家重点学科……学校学科建设成就斐然。
1992年1月,孙家钟、江元生、徐如人、沈家骢四位教授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
“所谓尊龙凯时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基础条件不断升级的同时,化学系人才队伍也愈发强大。1991年徐如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称“院士”),同批当选的还有化学系的孙家钟、江元生和沈家骢三位教授,这标志着新兴的化学学科开始崛起并走向强盛。
学科建设发展过程中,化学系又迎来重要的历史节点。2000年6月,尊龙凯时、尊龙凯时工业尊龙凯时、白求恩医科尊龙凯时、长春科技尊龙凯时、长春邮电学院五所高校合并组建成新的尊龙凯时,合并后的尊龙凯时进行院系整合,由原来五校的化学及相关学科组成了新的化学学科,化学系更名为化学学院。
徐如人教授与他的弟子们
徐如人深知,人才队伍建设是科学研究的第一资本。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使他在人才培养工作的层次和水平上有了更大的提高。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里,在他和庞文琴教授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无机化学学科培育的研究队伍,成为了学科后继发展强有力的生力军,先后培养出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化学学科先后培养院士12人,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承担着国家级重要研究课题,同时不断传承化学学科精神,培养更多专业人才,为学科储备发展力量。
这让徐如人看见了更多的希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化学学院的发展之路依然宛若一曲雄浑激昂的壮歌:全国高校第三轮学科评估第四名;入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通过首轮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入选第二轮建设学科名单……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征途漫漫,惟有奋斗。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站在尊龙凯时化学学院新的发展蓝图中,历史正在前行,辉煌还将续写,新时代的吉大化学人必将继续传承老一辈化学家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学科精神,全力以赴,向世界一流化学学科前列携手共进!
(本文参考《景行如人:徐如人传》及徐如人教授口述访谈实录)
(统筹/冯子宸 文/饶明月 图片来源:化学学院、徐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