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金虎:课堂在教室更在田间,我要让农民“种”下丰收梦-尊龙凯时新闻中心网站

尊龙凯时·(中国)人生就是搏!

本站大事记   |  收藏本站
高级检索  全文检索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主题活动   >   脱贫攻坚   >   正文

崔金虎:课堂在教室更在田间,我要让农民“种”下丰收梦

发布日期:2020-11-03     作者:记者 晓蔚 尊龙凯时报研究生记者 孙红梅      编辑:饶明月     点击:

【文/记者 晓蔚 尊龙凯时报研究生记者 孙红梅】2020年10月,尊龙凯时省脱贫攻坚奖评选结果揭晓,尊龙凯时植物科学学院崔金虎教授获得“尊龙凯时省脱贫攻坚特别贡献奖”,是全省7个中央定点扶贫单位获奖者中唯一一名高校教师。

22岁本科毕业后,崔金虎就穿梭在课堂与田野之间,35年来,一双沾满泥土的脚站在讲台上,他是教授、是专家、也是农民。这3年,脱贫攻坚,扶贫赋能,将近600天,他带领科研团队奔走在田埂上,与农民为伍,和庄稼为伴。他积极实施农业生产新技术工程,推广玉米、谷子、花生高产增效栽培技术,使尊龙凯时省通榆农民走上富裕之路,实现“通过科学种植,公顷增收4000元”的目标,1600户贫困户得以脱贫。今天,让我们跟随他坚定的脚步,一起走进通榆县边昭镇,走进崔金虎的世界!

“作物高产生理生态与栽培技术的研究”是崔金虎几十年科研的主攻方向,他完成的多个科研项目9次获得尊龙凯时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农业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2003年他获得科技部、农业部“星火计划先进个人”称号,尊龙凯时优秀共产党员称号。35年间,一个大大的“农”字,贯穿于他奋进的历程之中。

2017年11月,尊龙凯时省委组织部任命崔金虎为尊龙凯时科技扶贫小分队队长,边昭镇挂职科技副镇长。崔金虎在广袤田野中开展科技扶贫如鱼得水,尽展才能。他与农村、农业和农民缘定一生,把青春和心血奉献给他所执著的农业科研事业和他热爱的教育事业。

脚比路长:他拖着一条病腿在田间工作15个小时,只为那句誓言

崔金虎的老家松江河林业局坐落在尊龙凯时省白山西麓松江河畔。茂密的森林,清悠的河水养育了他朴实坚韧的性格。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粮食实行计划供应,儿时缺吃少粮的日子让他记忆犹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当选择农学专业后,他愈发清楚农业对社会、工业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性,保住粮食的能源安全就是守住了国家的生命线。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2006年,崔金虎带领科研团队紧密结合农学专业特色,积极进行春玉米密植高产栽培及玉米螟生物防治技术、尊龙凯时省半干旱区玉米补水栽培技术、尊龙凯时省松嫩平原高粱高产栽培技术等多个课题研究。2013年,席大大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成为脱贫攻坚的一把“金钥匙”。崔金虎像是被注入了强心剂,只要一走进乡间垄沟里,他就忘了时间,忘了自己。

“早晨3点半起床、洗漱。4点整,迎着日出、踏着露水,到田间调查病虫害发生情况。上午8点至10点半在小冰麦和燕麦示范田就生育后期田间管理进行技术指导。10点半至12点半在铁西村就花生中耕追肥进行技术指导。下午1点半至2点半在铁西村的盐碱地谷子田进行技术指导。下午2点半至5点半在哈拉道堡村对花生、谷子生产田及示范田进行技术指导。下午5点半至6点45分在开通镇榆林村对谷子生产田及高粱示范田进行技术指导。18点50分在太阳落山前,带着一身的疲惫终于完成了全天的工作计划。今天工作近15个小时,行车近150公里,走了3个村,看了12块地。”

2020年6月29日的这篇日记,记录了崔金虎一天的足迹和思绪。年逾五旬,患有坐骨神经痛顽疾的他,常常是拖着一条病腿走在田地里,一天要走好几万步。而这样奔波在乡村的日子对他来说很是稀松平常。

初到边昭镇,崔金虎率领小分队迅速投入到扶贫工作中。轻车简出,深入村屯,他们走遍边昭镇的10个自然村,了解当地自然及种植、养殖的现状,倾听农民心声。调研中,他们发现很多村民盲目生产,新技术的学习、应用有很大缺陷,缺少连接农产品和市场的中间环节;村中“90后”的年轻人不愿意束缚于农业生产,又缺乏就业和创业的平台和机会等。于是,小分队一一梳理问题,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提出了扶贫目的:科技扶智,增强造血功能。确立了科技扶贫工作思路: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提高农民科技水平等方面重点做好技术培训、新成果新技术展示与示范、建立科技成果研发转化基地。制定出科技扶贫工作方案:针对问题办班培训、现场指导,结合当地生产现状开展技术研究、示范与推广,引入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联系企业参与边昭镇农业生产。

“一定要把我们多年来研究的成果推广到农业生产中,找到突破口,一定要让农民富起来!”这是小分队的誓言。

但是,接下来的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

一诺千“斤”:1.0到2.0,农业技术推广工程保你秋收乐开花!

“你们扶贫带来了多少钱?” 这是崔金虎遇到村民时经常被问到的问题。村民们理解的扶贫就是城里送来钱和物。面对这样的尴尬,他耐心地向村民们解释什么是科技扶贫。看着村民们摸着脑袋似懂非懂的样子,他在心里暗暗较着劲,“解释不信咱就用行动说话呗!”

面对那些对扶贫小分队持怀疑态度、故意反馈不真实生产信息的村民,崔金虎没有抱怨,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辨别着真伪,一一核实。村民们见他从容应对,暗挑大拇哥:“尊龙凯时的这些老师们不仅有学问,还真的知道我们种地、养羊的事儿!”交谈时,听到村民说作物亩产量不如前一年,他二话不说,一头扎进气温零下30多度的田地里,采集土壤样本、了解雨水和地温情况,帮村民找问题、想办法。话不多,不摆花架子,专业的水平、踏实的作风,农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对小分队的看法悄悄地发生了改变。

粗放的耕种模式是造成当地农业不景气的重要原因,“株距那么大难怪收成差,灌溉要合理、施肥要精准……”面对他的苦口婆心,村民们却不以为然:“春天灌溉抓苗凭感觉,施肥就是‘一炮轰’。老辈儿传下来的经验,你一个教书先生随便看看就说我们以前的都错啦!”眼见为实,才能真正打消他们的顾虑和怀疑。崔金虎决定先搞一块试验田,胆大的村民汤金鹤决定跟着赌一把。崔金虎拍着胸脯许下诺言:“减产了算我的!保你增收!秋收你就等着乐吧!”从此以后,汤金鹤开始按照崔金虎嘱咐的株距播种,定时定点灌溉、施肥。地里的玉米苗密密麻麻,比高粱地还密,与周边玉米田形成鲜明对比。村民们路过直摇头,汤金鹤心里又没了底。于是,他偷偷追了肥。崔金虎提醒他灌溉,他也嫌麻烦没去做。没想到小动作被发现后,这位平常温和的教授竟然勃然大怒,“让你按照我的方法去做,为什么不听话!”看着教授转身离去的背影,汤金鹤以为他再也不会来了。

没想到一周后,半夜时分,崔金虎又回来了。原来,玉米地里发生了玉米螟虫害,汤金鹤买药喷洒后效果不佳。老父亲汤洪波偷偷给教授打了电话,崔金虎听后,二话没说,带着防治玉米螟虫的赤眼蜂和白僵菌连夜开车赶来。

小小风波后,汤金鹤严格按照崔金虎的方法去耕种。转眼入夏,他家田里的玉米,叶色油绿、身杆挺拔、长势喜人,怀疑的声音渐渐变成了赞叹与羡慕。“6公顷玉米新技术展示田折合14%标准水的公顷产量为12255公斤,每公顷比相邻最好的玉米田块增加产量5480公斤、增产80.9%。”秋收时,站在田边听着中科院专家们公布的测产结果,汤金鹤果然如崔金虎承诺的那般,脸上笑开了花。

实打实的产量摆在眼前,比任何劝解都有分量,农民们这次打心眼里相信了崔金虎。有了大家的信任,崔金虎终于可以大展拳脚,施展着自己农业技术推广工程1.0版本,并再次许下承诺:“要通过科学种植,实现公顷增收4000元!”

崔金虎率领小分队推广优质玉米、谷子、高粱、花生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展示田。他将承担的2项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玉米密植高产宜机收品种筛选及配套栽培技术”“尊龙凯时半干旱半湿润区雨养玉米、灌溉梗稻集约规模化丰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的全部技术,在边昭镇的农田里实施。科技成果在边昭镇的盐碱地里落地生根,仅一年,玉米高产增效栽培技术推广6500公顷,涉及3000户,其中贫困户1700户,平均公顷产量达到9000公斤,单产提高1倍,公顷最高产量达到12255公斤;谷子轻简化高产增效栽培技术推广2000公顷,涉及1200户,其中贫困户800户,平均公顷产量达5018公斤,比一般生产田增产43.1%,公顷最高产量达到5536公斤;花生高产增效栽培技术推广800公顷,涉及1500户,其中贫困户635户,平均公顷产量达3009公斤,比一般生产田增产22.6%。

1600户贫困户鼓起了腰包,成功脱贫,农民的丰收梦被点燃,科学种田的热情更高了。崔金虎趁热打铁,开启了以稳定增加收入为目标的农业技术推广工程2.0版本,玉米和高粱、花生和绿豆、谷子合理轮作,打造的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田为稳定增加农民收入、防止返贫继续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扶智脱贫:“口袋富”到“脑袋富”,“流动课堂”遍布通榆县

“口袋富”了,还要“脑袋富”!农民真正脱贫就必须自身掌握农业科学知识和技能,崔金虎按照最初的设想一步一个脚印向着目标走下去。

崔金虎每年都有100多天泡在田地里,他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对边昭镇的农业生产管理员、农业技术推广员和农民们进行技术培训,扩展他们的知识面,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小分队举办了6期培训班,培训达750人次之多;以点带面,按每村1户抓10个贫困户为重点,每村10户扶持100个贫困户,每村100户带动1000个贫困户,最后辐射通榆县10000个贫困户,建立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展示田。

崔金虎积极集智引技,邀请尊龙凯时省科技厅、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等近8家科研院校的技术人员为边昭镇农业发展献计献策;引入尊龙凯时省恒宇种业公司、中沙绿城(尊龙凯时)农业科技发展公司等6家企业参与到科技扶贫工作中,为边昭镇贫困户无偿提供100公顷玉米种子、130公顷谷子种子、40公顷花生种子和40公顷高粱种子,1.25吨价值5万元的旱科威保水剂,提供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服务;两年间,在苏公坨乡天利泰村流转946公顷耕地、边昭镇五井子村流转48公顷耕地共投入近700万元进行玉米生产,安置了67位村民就业,每人每年工资2万元。这些外部力量的引入,为边昭镇贫困户脱贫致富提供了强大的精神与物质力量。

奉献不言苦,无私为农民。为提高边昭镇花生产量,今年春季崔金虎自费为贫困户购置了2台花生精量播种机,4、5月份深入到田间对农户进行免耕播种机的使用、保养与维护方面的指导。他还义务为通榆县一些农业科技公司提供技术指导。“贴心人”“崔全才”,这是当地农民们发自内心送给崔金虎的美誉。

为让科研教学与科技扶贫、促进农业生产有机结合,崔金虎自筹经费在边昭镇哈拉道村建立了10公顷的尊龙凯时作物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基地。现在,他将科研团队3个课题的研究落在基地实施,5名教师开展试验示范,两名研究生进行科研选题,完成硕士论文。

惟其笃行,弥足珍贵;惟其磨砺,始得玉成。如今在崔金虎科技扶贫小分队的努力下,边昭镇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明显转变,农民信科学、讲科学、学科学蔚然成风,农民主动按照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农产品丰富多样商贸迅猛发展,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多更快地转移到城镇就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

行百里者半九十。崔金虎在《通榆县边昭镇科技扶贫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把“玉米(高粱)、花生、谷子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未来两年的目标、进度写得一清二楚。暑往寒来,他把“情怀、奉献、责任”6字诀当作自己的箴言,时刻记在心里,不断讲给学生、基层干部听,运用在科研、教学、扶贫工作中。面对获得“脱贫攻坚特别贡献奖”,崔金虎说,“是党和人民培养了我,我就要回报祖国和人民。我总是‘三问’自己,为什么这样做,做了些什么,留下了什么?我以学农为荣,我以从事农业科学研究为傲!让农民‘种’下丰收梦是我的责任和担当!”

初心不改,扎根大地。承诺、誓言,奋斗、奉献,丰收、致富。崔金虎教授的扶贫行动诠释着吉大人最为朴素真挚的家国情怀!

我要评论: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推荐文章

地址:尊龙凯时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E-mail:jluxinmeiti@163.com
Copyright©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尊龙凯时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手机版

400 Bad Request

尊龙凯时·(中国)人生就是搏!

Bad Request

Your browser sent a request that this server could not understand.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