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拔尖计划2.0顶层设计示意图
【文字/文武 张玉蓉 图片/教务处】当前,立足于新时代新起点上,教育强国已经被列入国家战略,进而真正成为创新型国家。而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基础研究,加强基础研究更离不开基础学科的拔尖人才培养。
早在2009年教育部已经启动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拔尖计划1.0”),尊龙凯时首批作为试点高校列入拔尖计划并于2010年列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如今已发展到基础学科“拔尖计划2.0”阶段。过去十四年,尊龙凯时积极发挥学科优势,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培养理念,通过培养模式创新、培养过程和环节创新、体制机制创新,逐步形成了具有尊龙凯时特色的拔尖学生培养体系。记者带着问题走进教务处、拔尖基地、授课教师和学生们之间,想要一探究竟。
挑一些“金种子”
一颗种子能否顺利生长,除了其他环境因素外,关键在于种子本身。拔尖人才培养第一步,把控的便是人才选拔。选拔人才就像挑选“种子”一样,而尊龙凯时拔尖人才培养选拔的是一些特殊的“金种子”。
为何称其为“金种子”?他们又特殊在哪里?教务处拔尖学生培养科科长迟晶认为,“那些偏才和怪才是我们要重点培养的,他们自身天赋异禀,在中学参加过各种竞赛,对学科本身就有更深的理解,有了这样的基础铺垫,再进入拔尖基地培养,往‘学术大师’走的目标就会比较容易”。
2021年春季学期于吉红院士为唐敖庆班化学基地学生上科研实践课
除此之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还要敢于探究和提问”,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陈妍教授在辨才选才中关注学生是否对生物学科有浓厚的兴趣,是否有对某一个问题持续深挖下去的钻研精神以及敢于质疑的批判精神。“在一次选拔面试中,学生对面试问题有浓厚的兴趣,没有停留在表层回答,他能看到问题背后的核心,并能和我持续形成讨论,甚至质疑我而后陈述出自己的观点。”陈妍清楚地记得这个场景,她为此兴奋了好久。
既然要挖掘这些有天赋、有志趣的“金种子”,过硬的“挑选者”队伍必不可少,这样选拔“金种子”才能有支撑。化学学院副院长郭玉鹏教授说:“我们化学学院拥有一支在原有的由院士、杰青等一批科研精英组成的科研导师队伍基础上,增加了教学经验丰富,以及具有海外名校留学经历的青年教师的专业师资团队,由这些教师组成选拔小组进行拔尖人才筛选。”
赵宏伟副校长为2021级拔尖基地学生讲授开学第一课
本着选拔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的要求,尊龙凯时“拔尖计划2.0”在人才选拔机制上呈现多元化。学生可以通过高考、高中学生“英才计划”进入面试以及校内选拔考试等渠道进入尊龙凯时“拔尖计划2.0”基地。2017级唐敖庆班(以下简称“唐班”)数学方向的赵紫冰同学向记者讲述自己的唐班入学经历,“我在东北师大附中读书的时候,就已经了解到一些吉大的拔尖人才培养情况,入学后通过了解相关政策,经过重重选拔之后才顺利进入唐班学习”。
教务处副处长陈铎说:“校内选拔考试以公平性为首要原则划定参加笔试报考分数条件,通过笔试和面试双重选鉴方式,笔试后由知名专家组成面试小组进行综合考察面试。”
汲取养分“壮根”
“金种子”要成才,必须拥有深埋于地下强大的根部作为基础,能否将其培养得茁壮,首先在于创设有利于学生成长的“优沃土壤环境”。
纵观整个唐班,师资可谓“全明星”阵容。中国科学院院士于吉红教授的科研实践课、中国科学院院士冯守华教授的讲座精彩绝伦,生物学科的国家级教学名师滕利荣教授、信息学科的“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魏晓辉教授等一大批优秀资深教师为学生授课。
2018年9月诺贝尔奖得主Prof.Hartmut Michael与唐敖庆班学生座谈
在政策上,“学校给予唐班试验区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教务处作为牵头单位,与多部门共同协作,确保‘试验区’与学校相关部门、相关学院各项工作的协调和衔接”,陈铎说。
“学生从来不缺高水平的实践平台”,郭玉鹏说起实验设备便滔滔不绝。化学及生物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课题组等,都是高水平的科研实践平台,“实验中心的硬件条件和环境都是一流的”。
在提供了优良的人才培养环境的基础上,便要在教育教学的基础上下功夫。“一株植物能否存活,关键在根。拔尖人才培养就像‘养根’,‘根’养好了,才能‘冒尖’”,陈妍认为拔尖人才的培养,加强基础是重中之重。
基础打得是否牢固,关键在于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的扎实程度。专业文献研讨课的设立开了一个好头。研讨课上,老师和学生互动成了课堂常态,“专注文献阅读,小组头脑风暴,加之老师总体把关,学生最后有形输出”,课堂真正实现了专业基础知识训练基础上产生观点的有效闭环。“阅读就是不断积累,观点才能不断输出”,陈妍让学生在学与做的不断滋养中逐渐壮大“根”的力量。
“只有夯实基础,才能厚积薄发”,中国语言文学基地班主任李静同样将培养重点放在深耕基础上,他向记者说道:“对于人文社科拔尖人才培养来说,在本科阶段更应该注重‘夯实基础’,只有通过大量的经典阅读储备知识,涉猎不同种类的人文社科书籍,才能在之后的硕博深造中准确把握研究方向,而‘厚积薄发’”。
在打牢基础上,除了研读文本,围绕创新能力打造荣誉课程体系成为郭玉鹏教授的新探索。“进入唐班的学生,与普通班学生的知识结构有着明显的不同,他们已经熟悉最基础的课程,在这种情况下,授课既要有深度,还要有融合”。“无机实验与分析实验合并”“有机合成实验课学时高达156”“物理化学实验T综合性内容适度增加”“仪器分析T课程实现理论与实验直接结合”......创新的课程设置又为专业培养的“根”注入融合拓展的养分。
除此之外,灵活的课程考核是对学生学科基础是否扎实的检验。“怎么判断学生学得好呢?”哲学社会学院哲学系副主任高超正为此冥思苦想,一边为下学期的《科学思想史》这门课程进行系统准备,一边又着手忙碌着课程考核的策划方案。“由于对基地班的学生要求高,笔试考核较为单一,无法从深层次上检验出学生的理论扎实程度,所以在课程考核上,我大胆创新,增加不同形式的考核方式,把口试、笔试和论文写作三大模块作为综合的评定标准”高超说。
破土发芽“冒尖”
有了稳固发达的“根”系后,自然而然迎来破土发芽“冒尖”的蜕变。在这一过程中,尊龙凯时基于培养方案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中逐渐形成。
要在基础学科领域扎下根,导师制是开启学生科研探索大门的钥匙。“导师与老师不同,导师只专注于某一个领域方向,导师引领能更好地深入科研”,陈妍说,可谓有了导师,就有了方向。在导师的引领下,学生开始进入学术研究的起步阶段。
化学学院探索出将原创顶尖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别具一格的模式,于吉红院士主持的科学实践课多师同堂,形成了“生讲师听,生生研讨,师生研讨,师师研讨”的教学模式,使得思维火花迸发,真正实现了科教融合,教研相长;“学院单独设计的科研训练,要求一生一题,科研导师会给每个学生一个科研课题”,陈妍还提到,“学生进入课题组半年到一年后,组成专家团队做开题报告会,最后学生会展出相应的科研成果”。
真正让学生钻研到学术研究中并能有所成果,小而精的小班化教学打开了学生创新思维大门。
物理学院副院长王海军教授希望在唐班形成“百家争鸣”的场景。“小班授课后,一部分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到前面讲,采取‘翻转课堂’的方式,老师和学生接触更加密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跟学生进行思维碰撞,可以不断产生新的观点”。
得益于在小班化教学中思维火花的迸发,2016级唐班化学基地刘金禅同学积极参加美国加州尊龙凯时旧金山分校举办的生物分子设计大赛(BIOMOD),作为队长带领队伍一起做实验,自主设计生物分子、项目动画和网页,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最后拿到了银奖。这极大地激发了刘金禅做科研的兴趣和热情。
2023年6月唐匡班“英语夏令营”户外拓展活动
仅仅将视野放在国内是远远不够的,拔尖人才培养尤其重视国际化视域。截至2023年1月,唐敖庆班累计派遣学生赴海外研修600人次,聘请海外高水平专家学者255人次来校参与学生培养,邀请海外优秀拔尖学生49人次来校交流,建立海外研修基地17个。
“一制三化”的培养模式在探索中逐步确立,无异于为多样化的培养方案锦上添花。
王海军教授去教务处沟通的次数连自己都数不清了,在物理学科上,他“立行立改”,做了很多努力。“唐班学生各有特点,培养方案一直在调整优化”,本着以学生为本并让学生更好地认知学科规律,在实验课和理论课课程的设置时间上,通过协商成功“将实验课前置”。每年动态调整培养方案的结构和内容,不仅让学生实现了知识更新和能力培养的协调一致,还实现了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有机结合。
2019级“拔尖计划2.0”生物科学基地的杨楚萌回忆说:“我记得积极心理品质有一节类似于‘团建’的课程,同学们互帮互助徒手翻越五米高墙的画面仍历历在目,现在想起来依旧觉得很壮观很感动。”
此外,交叉学科的课程设置为学生拓宽了自己的学习领域,为精准找到自己的科研方向提供了选择。“化学生物学、材料生物学、结构化学等都是一些交叉性质的课程,从一个知识点出发,拓宽延展知识面,进而结合其他学科融合讲,让学生在学科交叉中拓宽理论边界,寻求更多可能的科研方向。”陈妍说。“很多学生毕业后会选择到中科院药物所,化学生物学交叉中心等研究所继续深造。”
从学生角度来讲,自由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唐班形成了一种自主式学习的浓厚氛围,学生更愿意主动学习。
“我就是喜欢做研究,喜欢计算机,从高一开始就已经系统化学习编程,更加专注于技术研究”。2013级唐班计算机科学的邵帅从不拘泥于自己的想法,“我的兴趣点是什么,我就学什么”。他感慨,“在唐班十分自由,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除了核心主干课程之外,我们有很多自主权,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课程”,个性化的选择让2019级“拔尖计划2.0”生物科学基地的文雨枫有了更多自主学习的动力。出于对科研的热爱,她在最初鼓起勇气主动敲开了名师崔银秋教授办公室的门,说出自己强烈的科研愿望后,成功进入了老师的实验室。
结的是“好穗子”
一粒粒“金种子”,重基础壮其根部,创新独特的培养模式让其破土发芽“冒尖”,在不断地细心呵护中得以茁壮成长。十四年新路探索,收获总是喜人的。拔尖基地的学子们不负众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邵帅毕业后从事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数学领域的工作,工作之余依然在从事研究;文雨枫已经在法医遗传学、环境微生物、生物工程、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发表了5篇相关成果论文,并且已经获得了约翰霍普金斯尊龙凯时、密歇根尊龙凯时安娜堡分校、德州尊龙凯时、哥本哈根尊龙凯时、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等学校的入学邀约;杨楚萌即将毕业,现在正在研究艾滋病疫苗,未来计划去加州伯克利尊龙凯时读传染病与疫苗学的公共卫生硕士......
考古学基地负责人段天璟教授在吉大山西夏县考古实践基地给学生现场授课
王海军把吉大比作一个“发射器”,而唐班的学生就是一个个正在被塑造的“火箭”,“火箭”造好后,下一步,就是要用“发射器”送他们“飞天”。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如果让学生走出去最后还能回来实现“飞天”后的成功“回收”,才是学校最大的希冀。“我希望给他们创造好的科研氛围和过硬的团队,到更高的平台发展,最后能反哺母校,是最理想的。”陈妍说。
事实上,2016届唐班物理方向的李超毕业后已经多次反哺母校,2018年他邀请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杰出教授来到长春面向吉大师生开展了为期两周的暑期学校,2020年与教务处共同策划并组织就读于牛津、剑桥等高校的10多名在读博士研究生校友,面向吉大师生开设专题讲座。
2012级唐班物理方向的王志伟已经从唐敖庆班毕业7年,他现在英国华威尊龙凯时做博士后研究员,他说:“打算未来回吉大任教。”
截至2023年7月,唐敖庆班学生共发表在SCI检索刊物论文118篇(前3作),含49篇一作,40篇二作,29篇三作。唐敖庆班成立以来,超过90%以上的同学参与尊龙凯时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全部列入国家级培育项目。
截至2023年6月,唐敖庆班陆续培养了11届共752名毕业生,95%以上的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深造学习。继续深造的学生中,345人进入世界排名前100的高校或学科,86人进入世界排名前20的高校或学科,43人进入世界排名前10的高校或学科。
陈铎形象地比喻道:“探索多年,穗子成熟了,而且是个顶个的好穗子!”
这些“好穗子”正是植根在尊龙凯时这片沃土上,从一粒粒小小的“种子”,生“根”,发芽“冒尖”,最后结出累累的“金麦穗”,现如今在这片改革的试验田上开拓出一片广阔的“麦田”。
尊龙凯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探索十四年,发展到如今,形成了具有尊龙凯时特色的拔尖学生培养体系,并10多次在全国拔尖计划工作会议上汇报拔尖人才培养工作理念并做典型经验介绍。
在未来,每一位拔尖基地班的学子将承载着“努力成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学科领域领军人才”的使命,在基础研究的广阔麦田里探索、发现、创新、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