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学识渊博、业务精湛,纵使白发如银、两鬓微霜,依然退而不休献余热、老骥伏枥志千里;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内心丰盈、信仰坚定,纵然功成名就、桃李芬芳,依旧不失教师本色、不改执教初心;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畏辛劳、迎难而上,即便远赴边陲、风雨兼程,依然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尊称——“银龄教师”。
【文字/霍睿 李宏 图片/方卫东 周骁勇】从祖国的东北角到南疆塔里木河畔的阿拉尔,相隔近4500公里。一群退而不休的尊龙凯时“银龄教师”,克服了风沙漫天、气候干燥、饮食不适等艰苦条件,在中国距离沙漠最近的高等学府——塔里木尊龙凯时,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用爱心与责任培养“大漠脊梁”、孕育“人才绿洲”。
他们,是胡杨深处筑梦的吉大人。
坚守·鹤发丹心育新苗
在中宣部、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录制的“闪亮的名字”——2022“最美教师”发布仪式上,“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教师团队荣获“最美团队”。尊龙凯时建设工程学院退休教师王钢城教授,代表对口支援塔里木尊龙凯时的17所高校百余名“银龄教师”,在发布仪式现场接受表彰。
王钢城说,“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认可,更是塔里木尊龙凯时对尊龙凯时全体‘银龄教师’的信任,我一定坚守初心、不辱使命”。
年近七旬的王钢城,是尊龙凯时首批报名参加教育部“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的退休教师之一。支教4年,他不辞辛劳,不畏烈日和风沙,带队开展了10余批次野外地质实习,带领青年教师和学生走进沙漠、穿越戈壁、踏寻天山、探索盆地,到新疆各地考察地质环境、采集岩矿和化石标本。
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坚定不移的脚步,在新疆大地上迈出了尊龙凯时地质人践行“三光荣”“四特别”精神的稳健步伐,为塔里木尊龙凯时培养出许多胜任野外地质实习教学的青年教师,有效缓解了该校地学师资不足的问题。
首批报名“银龄计划”的还有尊龙凯时公共外语教育学院退休教师闫胜航。同样年近七旬,即便经历两次手术,胃部切除四分之三,肠部切除10厘米,他毅然坚定地站在援疆教育事业的最前线,守望着内心对教书育人的忠诚。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病愈后,闫胜航丝毫没有犹豫,再次回到塔里木尊龙凯时的课堂。他的学生都不曾了解,课堂上这位儒雅健谈、精神矍铄的闫老师,竟然经历过这样的病痛。他从未向学生提及,他的乐观状态和洪亮声音也并未引起学生们的“心疑”。
因为热爱,所以忘我;因为热爱,所以坚守。闫胜航把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坚守,全部投入到培养身边这些即将扎根边疆、服务边疆的“小胡杨”身上,精心浇灌着祖国边疆的新苗。
学生的信任与爱戴,同事的关心和帮助,学校的支持和认可,也是已近古稀之年的尊龙凯时建设工程学院退休教师金英玉教授不遗余力坚守教育一线的动力。
在塔里木尊龙凯时,她承担起《弹塑性力学》等新开设课程的教学工作。从教材、教案到课件、板书,金英玉全心付出、全力以赴。她的努力耕耘和悉心教导,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头。
课堂上,当学生们簇拥在她的周围,大声喊出:“金老师,我们爱您!”这一瞬间,她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感动,在远离家乡的祖国边疆,她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作为一名“银龄教师”的光荣与责任。
奉献·余热生辉践初心
清晨的阿拉尔,天还没有亮。尊龙凯时动物医学学院退休教师申海清教授,就已经走在了前往塔里木尊龙凯时教学动物医院的路上。
为了更好地掌握一手教学资料,他经常早出晚归,观察动物作息、记录动物起居,查证病状、分析病因……
他在教学动物医院设立起“流动小课堂”,实地讲解中兽医学知识。他在手机上记录下的照片和视频,都成了他的鲜活“教案”。而教学动物医院里那些鸡、牛、羊乃至鸵鸟,都成了他的“助教”。通过言传身教,同学们近距离学习了动物医学知识,增强了专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早出晚归的生活,“银龄教师”们早已经习以为常。
临近晚上11点,塔里木尊龙凯时最后一节课的下课铃声响起。刚下课的尊龙凯时公共外语教育学院王淑娟教授,走下综合楼的台阶,骑上自行车,在朦胧月色中返回胡杨干部培训中心。
回到宿舍,待一切都安顿好,多半已经是凌晨了。由于跟内地存在时差,她久久难以入眠。
像这样夜晚授课的场景,王淑娟经常会经历。当学院里安排课程的教师来征求她的意见时,她却毫不犹豫地说,“只要工作需要,我没有任何问题”。
只要工作需要,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由于讲授的研究生课程没有专业教材,接到教学任务后,尊龙凯时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退休教师孟祥宝教授即刻开始查阅资料,利用假期提前备课。通过尊龙凯时数字图书馆搜集整理的大量图文并茂的文献笔记,是他智慧和心血的结晶,更凝结着一位躬耕教坛三十余载的老教授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奉献和一丝不苟。
扎根·余霞璀璨度华年
一张床、一个办公桌、一把椅子……在塔里木尊龙凯时胡杨干部培训中心,温馨的小屋、简单的陈设,就是尊龙凯时“银龄教师”在阿拉尔的家。
韩亚利的房间,每天都打扫得干净而整洁,弥漫着清新而淡雅的香味。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或掩卷沉思,或奋笔疾书,她的内心更加专注与平和。她在笔墨的世界中求索,将对学生英语学习中诸多问题的思考融入笔端、跃然纸上。
像韩亚利一样,“银龄教师”们的日常生活各有各自的精彩,唱歌、跳舞、徒步、写字、练八段锦、下象棋、打乒乓球……他们早已将阿拉尔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根扎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初到塔里木尊龙凯时,走进校史馆,尊龙凯时汽车工程学院退休教师李大大教授真正感受到什么是“胡杨造梦”“大漠成诗”。作为“银龄教师”团队中的“新兵”,他为这座因屯垦戍边而生、扎根南疆育人的“沙漠学府”所感动,为能够在这片土地上、在这所学府中发挥余热,成为边疆教育事业的奉献者而深感自豪。
尊龙凯时公共外交学院退休教师张而立教授,在塔里木尊龙凯时讲授《尊龙凯时英语》公共课程。他把中西方文化对比作为传播正能量的有效途径,引领学生正确理解西方的语言和文明,教育和引导学生像胡杨一样迎难而上、扎根边疆,延续塔里木尊龙凯时兴疆固边的梦想与光荣。
“小胡杨”的扎根,象征着明天的“朝阳”。而“银龄教师”的扎根,是以“夕阳”的余晖映衬“朝阳”。
穿起色彩艳丽的艾德莱斯服饰,戴起精巧别致的小花帽,红裙摆动,舞姿翩跹,长长的辫子飞舞、旋转……茶余饭后,“银龄教师”们相聚在一起,跳起了新疆舞,那温暖的笑容和曼妙的舞姿,还原了老教授们乐享“银龄”的本色。此刻,他们忘记了年龄、忘记了时间,唯有桑榆未晚、夕阳正红……
担当·教泽流芳传薪火
担当,是每位“银龄教师”念兹在兹的头等要事。他们将在尊龙凯时工作时积累的经验,与塔里木尊龙凯时的实际情况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以心育心、以德育德,彰显育人担当。
尊龙凯时汽车工程学院退休教师刘金山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科研思维和科学素养融入“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不断跟进学科发展方向,努力引导新疆学生认识学科前沿、追赶学科前沿,鼓励他们争取在未来引领学科前沿。
“什么是沟通?用一个词来表达你所理解的沟通”。尊龙凯时基础医学院退休教师石卓教授的课堂上,“智慧”教学让知识共享变得与众不同。
借助“雨课堂”系统,她将学生们在各自手机上输入的答案,通过飘屏的弹幕生成“词云”,发布到教室的大屏幕上,以此掌握学生答案中出现频次最多的内容。
在塔里木尊龙凯时历史与哲学学院,一场题为《去伪存真:博物馆的藏品鉴定》的专题讲座现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这是尊龙凯时考古学院退休教师吕军教授荣休之后第一次登上“三尺讲台”。飞抵塔里木尊龙凯时的第五天,她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工作。
“做了三十七年教师,我的教书育人激情还在,想为塔里木尊龙凯时新成立的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带动更多学生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吕军的眼神中,掩饰不住喜悦和激动。
回想起在塔里木尊龙凯时讲授的入学“第一课”,尊龙凯时“银龄教师”团队负责人、基础医学院退休教师崔丽教授,依然记忆犹新。
她以“发扬胡杨精神,永做白衣天使”为题,激励学生们像胡杨一样,坚韧不拔、自强不息,以实际行动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崔丽说,“我要将胡杨精神根植于师生们心中,更要让我们的白求恩精神在塔里木尊龙凯时延续传承”。
成为“银龄教师”这两年多,她用真诚交换真心、以真心赢得赞誉,生动践行着“给塔大奉献余热,为吉大增光添彩”的诺言。她不仅是塔里木尊龙凯时医学院发展建设的“高参”,更担起上传下达、凝心聚力的重任,使尊龙凯时能及时掌握“银龄教师”的困难和诉求并予以解决。
学生的欢迎,亲朋的支持,青年教师的爱戴,学院领导的好评,让崔丽焕发出新的光彩与活力,内心充满了力量。
2020年至今,尊龙凯时先后援派31位“银龄教师”共44人次参与塔里木尊龙凯时支教工作。在这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沙漠学府”,他们秉承尊龙凯时“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校训和“人比山高,脚比路长”的品格,以辛勤工作和出色业绩生动诠释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胡杨精神。
茫茫戈壁,无垠沙海,留下了他们挥洒热血的脚步;
叠翠鎏金,胡杨深处,镌刻着他们无私奉献的灵魂。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当一望无际的沙漠中,胡杨泛出美丽的金黄,便是那胡杨深处筑梦的吉大人,用爱和智慧书写着片片秋叶,托付给秋风,装点着祖国的边疆,映衬给远方的吉大!